在人们的印象中,上海男人是市侩、精明的代表,这些刻板印象是对上海男人的一种无端的中伤。 在千万的上海男人中,有一位上海汉子用自己的十几年一日的忍耐和努力感动了无数日本人,成为无数人学习的榜样。 青年时期多受磨砺 丁尚彪,一个普通的上海男人。丁尚彪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在青少年时期,丁尚彪被安排来到淮北农村,成为了知青。 在乡下,丁尚彪每日起早贪黑,要做大量的体力活,在农村的生活磨砺了丁尚彪的意志。农场的日子对丁尚彪有着特别的记忆,因为他在农场结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 两人相识后产生了爱情的火花,不久后,两人私定终身。回到上海后,丁尚彪被分配在上海的某家国营工厂工作,这在当时是让人羡慕的工作。
接着又迎来了女儿的降生,小生命的降临给全家人带来了喜悦。在孩子降生后,全家人只能靠丁尚彪的薪水勉强度日。 丁尚彪不是个甘于平庸的人,为了家人的幸福,他开始自学中专课程,最后拿到了当时稀有的中专毕业证。拿到中专毕业证的丁尚彪去了一家建筑公司,获得了更好的待遇。 留学之路崎岖坎坷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留学的旋风刮遍了整个中国。上海作为大城市,丁尚彪自然能接触到更多从日本归来的朋友,看着这些朋友拿着大把钞票,丁尚彪颇为心动。 当时有不少在日本的朋友怂恿丁尚彪去日本捞金,丁尚彪对此十分的犹豫,因为自己工作稳定,而且孩子还小,所以不愿意轻易变动。 在一次在和朋友聊天时,朋友提到日本人经常把不用的旧彩电丢在大街上,捡回来就能用。在街上能捡到彩电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80年代的上海,人们普遍用的都是黑白电视机。国产黑白电视机不仅贵,而且难买,拥有彩电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朋友说的话让丁尚彪动心了,他终于下定决心前往日本。丁尚彪去日本的目的很简单,第一是多学知识,回来谋求更好的发展。第二是去日本赚到更多的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当时去日本留学需要语言学校接收,否则无法获得签证。丁尚彪联系了许多日本学校,写了许多申请信。 这些信件大部分都石沉大海,丁尚彪找人一问才知道,日本学校不招30岁以上的学生。正当丁尚彪为学校的事情苦恼时,有人在留学中心出售北海道飞鸟学院阿寒校的招生资料。 丁尚彪当时花5毛钱买了一份。这份招生资料让丁尚彪看到了去日本的希望。阿寒校因为是新学校,非常需要新学生。
阿寒校对学生的年龄放宽到了35岁以下,时年34岁的丁尚彪刚好符合年龄条件。为了进一步拉拢学生,学校还免费提供保人并且允许学生拿到签证后再支付学费。 向阿寒校写了申请信后,丁尚彪很快就收到了阿寒校同意入学的回复。为了办理签证,丁尚彪开始办理护照。 当时办理护照需要所属单位保卫科的盖章,丁尚彪所在的建筑公司知道他要出国的消息,立即对他进行了停职处理,还让丁尚彪去工地干苦力活。 最后丁尚彪上交了相当于三个月的工资的"培养费"才得到单位的盖章,丁尚彪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 跟单位闹僵后,丁尚彪更加坚定了去日本留学的决心。1989年,经历一年多的努力之后,丁尚彪的签证终于获得批准。签证拿到了,学费又成了拦路虎。
阿寒校当时要求一次性交齐42万日元的学杂费,这笔钱经过换算,约合人民币3万元。在人均工资平均才几十元的年代,丁尚彪要不吃不喝的工作15年才能存到这笔钱。 要筹款,只能借。丁尚彪骑着自行车,把亲戚朋友邻里街坊都走了一遍,才借到了这笔钱。 初到日本 发现被骗 在1989年6月,抱着满腔的期待和对妻女不舍,丁尚彪登上了前往日本的飞机。刚下飞机时,丁尚彪仿佛来到了另一个星球。 看着日本干净的街道,高耸的高楼大厦,来去匆匆的行人,丁尚彪感觉是那么新奇。丁尚彪刚来日本的那个月,都住在朋友那里。 之后朋友带丁尚彪去打工。初来乍到的他,第一个月就赚到了16万日元,这是丁尚彪在国内5年的总收入。牛刀小试的成果这让丁尚彪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更大的期待。
来到阿寒校之后,满怀期待的丁尚彪大失所望。他发现阿寒校的校舍是利用废弃的煤矿工人宿舍改建而成。 学校位于穷乡僻壤,周围的乡村都是留守儿童和孤巢老人。在这个远离大城市的地方,学生除了学习,根本没有地方能让他们打工赚钱。 在开学典礼上,日本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悉数到场,大批的记者也来到了阿寒校,阿寒校的开学成了日本当时的热点新闻。 阿寒校热闹的背后,包含着日本政府不为人知的用心。当时日本北海道地区人口流失严重,为了给当地带来新增人口,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日本政府想出利用中国人迫切想要留学打工的心理,把留学生作为新增人口引进偏远地区的下策。 在开学不久,丁尚彪等学生就表达了想打工的想法。校方否决了中国学生们的意见,日本政府有规定,留学生前三个月不能打工。当地日本人根本不可能理解,为了来到这里,中国学生们付出了多大的牺牲。
勇敢出逃北海道 现实的压力让中国学生们根本无法安心读书,在学校呆了一周之后,丁尚彪就和同学踏上了逃出北海道的旅程。 在经历一次不成功的逃亡经历后,丁尚彪和同学们吸取教训,在晚上出逃。不久之后,阿寒校的中国学生全部出逃,这就是著名的"北海道大逃亡"。 到达东京后,丁尚彪几乎身无分文,留学梦也已宣告破碎。此时的丁尚彪孤独的流浪在异乡的街头,他没有钱,没有技能,没有关系。看着东京繁华的夜空,他感受到的只有深深的无力和孤独。 面对命运的不公,丁尚彪的回应是更加努力。在日本的第一年,丁尚彪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就得出门去建筑工地干活。 当时日本的建筑工地是黑工的聚集地,日本人把最危险最繁重的工作都安排给了黑工。即使辛苦又危险,1000日元的时薪还是让黑工们趋之若鹜。
在建筑工地工作半年之后,丁尚彪就把所欠的债务全部还清,还债之后丁尚彪感觉一身轻松,因为他可以真正的为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赚钱了。丁尚彪其实并不想当"黑"工,他到东京后继续就读语言学校,希望能通过语言考试,增加签证到期后续签的概率。 丁尚彪想光明正大留在日本的想法很快就破灭了,日本政府对北海道逃亡事件感到愤怒,从北海道逃出来的中国学生一律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拒签。 签证到期后,丁尚彪成了"黑"户。丁尚彪在日本的一个工厂找到了工作,从此以后,他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去餐厅洗碗。 因为工厂和餐厅都有工作餐,这样一个就省下相当于人民币3万元的餐饮费。在生活上,丁尚彪住的是方块间,没有卫生间,洗澡则是用塑料袋把水接起来洗。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缺乏睡眠让丁尚彪的头发变得稀疏,皮肤变的粗糙。在日本的15年间,他的牙齿只剩下8颗。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丁尚彪没放弃学习。在日期间,丁尚彪考取了吊车工、电焊工等多张技术执照。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技术工人,他的收入也随着知识水平的升级而不断提升。 在日本的前五年,丁尚彪已经赚了800万日元,这笔钱在九十年代初的上海能买好几套房。阿寒校的很多同学在赚到还债的钱之后就回国了,剩下的同学也就在日本多留了三五年,只有丁尚彪还在坚持。 丁尚彪的收入供一家三口花销绰绰有余,然而丁尚彪一直觉为自己没读上书而遗憾,所以他把这个愿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赚取女儿留学所需的巨额学费,成为了他继续留在日本的动力。在日本,黑工不需要报税,丁尚彪则每年都坚持报税。报税让他获得了便利,也得到了尊重。丁尚彪曾被日本警察抓过,当警察搜出他身上那一沓报税单时,直接把他放走了。
不以黑工为耻 积极融入当地生活 因为是黑工,丁尚彪明白自己一旦被抓就会被强制遣送回国,无法再进入日本。所以他一放假就会到日本各地旅游,欣赏日本的风景。除了旅游,丁尚彪还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希望融入当地。在一次活动中,日本报社邀请丁尚彪等人写一篇文章,把在日本的感受写出来。 其他黑工怕惹麻烦没有写,只有丁尚彪积极投稿,他把北海道逃亡和在日经历都写了出来,这篇文章在日本引起巨大的反响,也让导演张丽玲找上了他,希望把他的故事拍成纪录片。谁都没想到这一拍,竟然拍了十年。 丁尚彪积极的心态是他能够在异国他乡长期坚持的主要原因。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张开怀抱去拥抱生活。
全家人都在为一个目标努力 丁尚彪在日本含泪努力,在上海的妻子也在咬牙坚持。丁尚彪的妻子一直在制衣厂工作,含辛茹苦的单独把女儿拉扯大。 为了女儿的学费,妻子十几年如一日,从来没有下馆子,很少买新衣服。在男人不在家的日子里,妻子学会了修理水电线路和家具。 在夜里,妻子也会胡思乱想,会担心丁尚彪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所以偶尔也会发脾气。一家人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她们的女儿不负所望,在1997年考上了美国的医学院。 看到大洋彼岸寄来的通知书,一家人激动不已。在前往美国之前,母女俩破天荒的去了餐馆吃饭庆祝。当时女儿特意搭乘了从东京转去纽约的航班,这趟航班需要在东京停留24小时才会前往纽约。这意味着女儿终于可以跟多年未见的父亲相处一天。
到达东京后,因为东京机场地铁站需要身份证,女儿还要搭乘地铁才能见到父亲。看着已经长大成才的女儿,丁尚彪泪如雨下,他突然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那么的值得。 在两年之后,妻子也在看望女儿的途中来到东京,夫妻俩十余年未见,并没有想象中激动不已。夫妻俩把多年来的思念之情,化成了几句言轻情重的问候。 十余年的努力,才换来和妻子女儿一天的相处,丁尚彪一家人为理想做出的牺牲,让人无法不动容。 女儿在美国获得奖学金之后,丁尚彪没有了学费的压力,可以体面的离开日本了。在回国之前,丁尚彪特意的回到了阿寒校,回到这个让他当初极力想逃离现在又让他十分感恩的地方。
《含泪活着》在日本引起轰动 丁尚彪回国之后,张丽玲把十年来跟拍丁尚彪一家人的录像做了剪辑,推出了纪录片《含泪活着》,这部直击心灵的纪录片在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强烈反响。 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最后还做出了电影特辑在院线放映。这部影片感动了无数日本人,无数报纸杂志纷纷发表对影片的评论,大批日本人纷纷在网站留言发表对影片的感想。 十几年过去了,这部片子至今是日本人必看的励志片。丁尚彪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不如意,永远不要失去拼搏的勇气。要当一个生活的勇者,不做向困难低头的懦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