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查看: 1050|回复: 0

张宏杰:中秋节背后的文化交流

[复制链接]

697

主题

1082

帖子

3万

积分

大佬

Rank: 6Rank: 6

积分
34227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

发表于 2023-9-30 19: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举个栗子 于 2023-9-30 19:25 编辑


搜狐文化讲堂 第39期 张宏杰:中秋节背后的文化交流

主讲人: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


01
文明是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


欢迎来到今天由东风本田全新UR-V赞助播出的搜狐《文化讲堂》,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探究一个关于中秋的主题,那就是:进阶不凡 格调新知——中秋节背后的文化交流。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强调过一个观点:“文明是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

人类的整个历史证明,一种文明能不能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愿意和外界交流。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机会越多,各自进步也就越快。而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社会,注定要停滞,因为它们接收不到外来的刺激和压力。这就是几乎所有高级的文明都产生在欧亚大陆的原因。


丝绸之路

我们知道,世界共有五大洲,但是较为发达的文明,比如中东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都产生在欧亚大陆,埃及文明也紧邻欧亚大陆的中心区。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澳洲都只产生了相对低级的文明,连使用车轮和金属都没有发明。

为什么呢?显然是因为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是相互联通的,特别是因为有了地中海,各文明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启发,中东文明、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都是环地中海文明,而美洲、非洲与澳洲相对隔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某个社会群体拥有的向其邻近社会群体学习经验的机会。该社会群体的发现会传播给其他社会群体,且这种交往越多,学习的机会就越大。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因而无法从其邻近部落的文化 成就中获益的部落。”所以,交流带来文明成 长。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是一个不断进阶的民族。我们不光向世界贡献了四大发明,在其他方面也和世界进行过广泛的交流。我们影响了世界,也从世界学到了很多东西。

02
月饼背后的饮食文化交流


进行过哪些交流,学到了哪些东西呢?

我们就从中秋节谈起。

中秋节,一个重要内容是吃。吃的东西中,有一样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月饼。

无论我们身在家乡还是在天涯海角,到了中秋之夜,都要吃一块月饼,才算过了中秋。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月饼的“饼”字。

有人说,饼,我知道啊,我经常吃饼。可是你知道吗?其实,一开始,汉语中并不是只把今天的饼叫饼,而是所有用面做成的东西全叫饼。包括面片汤,也叫饼。所以从晋代开始,中国就有“汤饼”,就是今天的片儿汤。蒸的馒头,包子,叫“蒸饼”。直到唐朝,才管水煮的叫面,干的叫饼。西晋束皙写了一篇文章叫《饼赋》说:“饼之作也.其来近矣……法出乎殊俗。”也就是说,饼这个东西,在中国出现得很晚,是来自“殊俗”,也就是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关于饼字的起源,学者高启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语言学视角。

这些饼字,换成面字,也说得通,比如“蒸面”、“汤面”。显然,那时的饼字,就相当于后来的“面”字。我在《简读中国史》中介绍过,小麦,是从西亚传到中国来的。一开始,中国人是成粒地吃,叫粒食。中原人磨面作饼,也是后来才从西部民族学来的。

小麦面粉,在波斯古方言中读作“peste”。在传入汉地后,尾音“ste”轻化或消失.而加上了鼻音,变成了“ping”,后来随着语言的变化,又变成了“bing”。“peste”这个词,在古代,还有“餢飳”bù zhù、“餺飥”bó tuō、“不托”等几种翻译法,都是指饼类食物。

不光汉语这样,英语也是这样。英语中的面条、挂面是pasta[ˈpæstə]。也就是我们古籍中的“不托”。英语中的馅饼,是pie。也是从古波斯语来的。我们能想到的还有pizza[ˈpiːtsə],比萨饼也是这样。

说到面食的文化交流,我再讲一个词儿。

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馒头的,是吧。我们都吃过馒头。那么,大家知道馒头为什么叫馒头吗?

我这么一问,大家可能感觉,馒头这个词儿,有点怪。我们吃的其他食物,从字面上大部分都能看出来。比如面条,就是用面做成的条状食品。可是馒头这两字,是什么意思呢?特别是这个馒,似乎没什么含义。而且,馒头一开始指的不是今天的馒头,而是包子。古代的馒头,都是有馅的。《水浒传》中,张清孙二娘用人肉做什么呢?原文是“做馅子包馒头”。

一九七九年新版《辞海》中“馒头”一词的注释也是“本有馅,后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吴语区有馅无馅统称馒头。”。

所以,馒头在汉语中,本来指包子。

我们再来看一个词,“manta”,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乌兹别克语,包子的意思。“mantu”,这是柯尔克孜语,“包子”的意思。“manti”,这是哈萨克语,“包子”的意思。

我们把视野离开中国,再往西看,manti,这是一个土耳其词汇,到过土耳其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土耳其饺子,土耳其最古老的食物之一。Maultaschen,“德国饺子”。我们再扩大范围,还会发现,西方与面有关的食物,很多都是以M开头的。比如matzo[ˈmɑːtsoʊ],是一种无酵饼。Muffin [ˈmʌfɪn],玛芬蛋糕。

对于这种一致性,有一种说法,是中亚一带,管包子叫馒什么,馒它,馒图,都是从中国传出去的。土耳其语中的manti,是源自于汉语。另一种说法,欧亚大陆的面食,发音都是以M开头,证明这种联系起源更早,有可能起源于中国之外。不论是从中国传到外国的,还是从外国传到中国的,总之,它说明了人类饮食文化的联系性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多。

有人说,你从饼扯到馒头,扯的有点远了。今天是中秋节,讲讲与中秋有关的。

那么,我们具体来说月饼。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它的做法,是受到边疆和域外文化的影响。

我们看,全人类面食的加工方法,大体上是以中国新疆为界,新疆以东,喜欢蒸制面食,比如蒸馒头、蒸包子、蒸饺等子。中国、日本、韩国都是。以西基本上是烘烤,例如,烤馕、烤面包等。、中亚、欧洲都是。

有人说,中国很早就有“烧饼”啊,那不是烤出来的吗。但是中原人很早就明确地说,那是胡饼,是从西边传进来的。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从新疆再看西,整个中国新疆和中亚西亚都是比较干旱的地区。干旱地区民族常以烤制食品为主,这是因为烤制食品适应干旱气候。古代新疆交通不便,从一个绿洲到另一个绿洲,路途遥远。烤制食品具有抗干燥,易保存,好携带的特点。所以早在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哈密五堡古墓地,就出土了烤饼。这种烤饼在中国南方就不可能放太久,因为烤出来不久,在潮湿空气中就“塌”掉了。所以中原喜欢蒸,不注重烤。

在元代以前,中国的传统糕点,做法主要是第一是蒸,比如各种糕,花糕、枣糕之类,第二是油炸或者油煎,比如环饼之类,很少有烤的,个别烤的,也都是带肉馅的,比如羊肉古楼子,这其实也是一种胡饼。

所以烤制点心是唐代开始进入中原,不过更广泛地流行开来,可能是在元代之后了。

但是很早以前,中亚和新疆就有类似月饼一类的食物了。

我们来看下面的图片:

唐代宝相花纹月饼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唐代花式点心 1972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这些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区发掘中发现各式花色点心。时代是从晋代到唐代。

那么,这样形状很像今天的月饼的点心,是新疆的特产吗?也不见得。我们知道,中东喜欢制作一种叫Maamoul[马穆尔]的甜点。做法和中国的月饼几乎如出一辙。就是面里加水和油,和好之后,包入无花果等馅料,再放到木制模具中压制成型,再烤熟。英语管这种Maamoul叫“阿拉伯曲奇”。

以下就是关于maamoul的图片:

齐思和先生指出:“埃及和西亚人发明磨面制饼的方法都较我们早。大概是西域兄弟民族首先得到了磨面制饼的方法,以后又传到了中原,将我国膳食方法推进了一步。”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点心,反映了西北少数民族制作面食的悠久传统和高超水平。

现代月饼

不过,我们内地后来也在很多面食上独创心裁,影响了边疆地区。比如“拉面”这个东西,就是在中原地区先形成,然后向西传播。所以中亚地区管拉面叫“拉条子”或“拉格曼"(Lagman),显然就是来自中国本土的“拉面”。根据日本饮食史专家石毛直道教授的观点,拉面首先是由汉人传给维吾尔族,再由维吾尔人传给乌孜别克族,然后,再由乌孜别克人进一步把它传播到了中亚其他一些民族之中。

除了月饼,我们中秋赏月的时候,很多食物和器具也与域外有关。

赏月的时候,我们的桌子上肯定会摆着一盘水果。果盘当中,会有葡萄、苹果、西瓜,可能还有石榴。

葡萄是在汉代,因为张骞开西域而进入中国的。一直到唐朝,这种水果还非常珍贵。唐高祖请群臣吃饭,陈舒达见面前摆着一串葡萄,一边吃一边往袖子塞,唐高祖说你怎么回事?陈舒达回答说,我老母想吃葡萄,所以想带回去给她,唐高祖非常感动。

什么时候葡萄变成了平民水果?贞观14年,唐朝平定了高昌国,就是吐鲁番,得到了葡萄良种,从此之后中国葡萄大为普及,所以出现著名的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

石榴一开始叫安石榴,生于当时西域的安国和石国,合起来就叫做安石榴,后来才慢慢地去掉了“安”字,就叫石榴。

西瓜原产非洲,五代经回纥引种到契丹,又经契丹进入内地。

苹果。今天我们吃的苹果,都是欧洲苹果,是1871年才引进的。有人说不对吧,千字文中就有果珍李柰,柰就是苹果啊!那是今天的沙果,不是苹果。古代还有一种林檎果,但是今天说的绵苹果,因为“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已经被淘汰了。

此外,草莓,菠萝,芒果,也都是从外面传进来的。

除了吃的,我们赏月时坐的桌子,椅子,都不是中原文化原有的东西,都是从边疆传进来的。中原古人原本是席地而坐的。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背后,隐藏着的文化交流实在太多了。

03
中秋:唐宋时代特有的浪漫


讲完了这些,我们再来谈谈中秋节本身。

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不过这个节日是怎么起源的,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的很美好,比如《开元天宝遗事》说,有一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八月十五晚上赏月,传为佳话,形成了中秋节。有的说的有杀气,比如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元末民众要反元起义,把起义的暗语藏在月饼里,相互传送。

五代 周文矩《仙女乘鸾图》

当然,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两种说法都过于传奇了,不可能是事实。

那么事实是什么呢?

有点遗憾的是,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历史学界现在也没有形成一个板上钉钉的结论。不过,可以板上钉钉地确认的时间。通过考证,我们可以确认,中秋节萌芽于唐朝后期,到宋代才真正成为一个节日。

怎么确认的呢?你可以翻检任何古籍,你会发现,在唐代以前,中国文献中没有任何关于中秋节的记载。甚至唐朝初年也没有。南北朝时,有一个叫宗懔的人编写了一本《荆楚岁时记》,详细记载了荆楚一带的一年到头的各种时令和节日,没有八月十五这个节日。唐代初年,有一本很有名的书,《艺文类聚》,也列举的一年的所有节日,“七月十五”之后,就是“九月九”,中间没有“八月十五”。

不光中国古籍可以证明唐朝初年以前没有,外国古籍也可以证明。唐文宗的时候,也就是唐朝第十四个皇帝的时候,有一个日本的和尚,叫圆仁,到中国来取经,后来写了一本著名的书,叫《入唐求法巡礼行記》。他在书中也重点写了唐朝人一年到头都过哪些节,他记载了立春、上元、寒食、清明、端午、立夏、立秋、立冬、冬至、除夕等所有节日,就是没有关于“中秋节”的记载。

所以,唐代初期以前,肯定是没有中秋节的。

那么,为什么说中秋节萌芽于唐代呢?因为唐代中后期,中国文人形成了在八月十五日赏月的风气。

我们来看一挺有名的诗。《八月十五月夜》。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露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首诗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杜甫。

这首诗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杜甫。主题是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归心似箭,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

这首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写八月十五这一天赏月的诗。打这之后,唐朝的文人越来越爱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赏月。《全唐诗》当中,一共有65个诗人,写过八月十五赏月的诗,一共有111首。不过这时候,第一,只有文人雅士阶层赏月,老百姓还没有;第二,只赏月,不吃月饼。所以我们说,中秋节在唐朝只是萌芽。

到了宋朝,中秋才变成了一个全民的节日。 宋朝孟元老的名著《东京梦华录》中说: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

到了宋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从唐朝的文人雅士阶层扩展到了普通百姓,不光赏月,还加上了咱们中国人过节必备的全家聚到一起吃一顿,真正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

明 唐寅 嫦娥折桂图

04
中华文化的进阶与不凡


国历史上的强盛朝代,比如汉代文化、唐代文化、元代文化,大多呈现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大量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所融合,交相辉映,为今天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的强盛朝代,比如汉代和唐代,大多经济繁荣,“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方交往频繁,大量边疆和域外文化因素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精神生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却有着多样的文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文明,共同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世界因多彩文明而生机勃勃,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美美与共。

所以如果没有交流,没有吸收,就没有今天繁荣丰富的中国文化。在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过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和积极进取。

中国人又善于吸收,善于创造对外来文化不断加以取舍融合,不断进阶的精神正在影响新一代的国人。

尤其对于今天的新中产阶级来说,不断进阶已经成了他们人生中的信条之一。

新中产阶级的稳步增长为中国带来了经济变革和消费转型,作为当下消费军团的主力军,已成为中国社会全新的中流砥柱。

而新中产自身具备不俗的文化品位,让他们难以对生活品质作出妥协。

新中产的进阶道路上,东风Honda全新UR-V正是他们的理想座驾。更大的车身尺寸、奢阔的内部空间,赋予了家人,以及生活更为舒适的选择。

现在,智能网联全面浸入了新中产生活的每个角落。UR-V配备第二代智导互联,强化了实时拥堵信息等在内的导航功能和电子支付等,能更好地适应新中产全新用车习惯。

今天,全球化的潮流浩浩汤汤,中国人以开放进取精神创造了大国崛起的奇迹,中国文化也正越来越深地影响着世界。

自在所往、心生不凡,在精神的进阶中,新中产将会与新时代的文化一起完成新的蜕变,重新发现当下的美好。

进阶才能不凡。我们每个人只有保持进去的心态,拥抱全人类文化的精髓,才能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进一步提升发展,发扬光大。

格调新知,再次感谢大家观看今天由东风本田全新UR-V赞助播出的搜狐《文化讲堂》节目,祝您中秋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